医生提醒,手背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静脉迂曲、扩张,甚至迂曲成团,同时可能伴有手背疲劳感、压力感、手部浅表疼痛和感觉过敏。
一、榜首曝光:方便面,你的“快捷”是健康的代价
在公元前260年,长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境内,发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重大战役——长平之战。这场战役也是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。参战的两国分别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:秦国和赵国。
这两个国家一个因为商鞅变法而崛起,另一个凭借胡服骑射强大。这一战过后,秦军俘虏赵军四十万余人,赵国再不复往日荣光。其中秦国的将领白起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留下了“人屠”的名号。
根据史书记载,只有240名未成年的赵国士兵被放回自己的国家,其余45万赵国降兵全部被坑杀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这样记载:“乃挟诈而尽阬杀之,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。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。赵人大震。”
但在1995年,一次意外的考古让这个白纸黑字记载的史实,有了变动的的迹象。
白骨再见天日
1995年,李珠孩带着儿子走进自家的果园。父子俩打算在这里种梨树。两人不断的挥舞着铁锹,原本平坦的土地也多了一个又一个树坑。然而突然听见“咣当”的一声,铁锹似乎铲到一个硬物。
“以前总听人说,老一代的人有将钱财封进瓦罐里埋在地下的习惯,今天不会走运了吧。”
李珠孩这么想着,便赶紧催促儿子李有金将土里的东西挖出来。
两人放下铁锹,触碰硬物的声音不绝于耳,李珠孩断定这下面肯定埋了东西。一番尘土飞扬,李珠孩父子将土里埋的东西刨出来走近一看,瞬间把父子俩吓了一大跳。这哪里是装嵌的瓦罐,分明是死人的骨骸。还不是一个而是一堆!
父子俩惊魂未定下突然想起,这些死人的骨头已经有些年月了,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凶杀案的死者。之前常听村子里的老人说起当年白起屠杀赵国士兵的事,这里该不会就是白起的“万人坑”吧。
李珠孩父子定下心神,已经有了默契,顺着这些死人尸骨又开始挖,不过一会,果然有挖出类似兵器的东西,见此状况父子俩马上报警。
警察到达之后看到现场的情况也十分震惊。又将这件事上报相关的文物部门,专家赶到现场之后,经过一番研究倒吸一口凉气,确认这的确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遗址。那为什么会爆发长平之战呢?
长平之战
秦国与赵国之间的这场战争不仅在战国史,在中国古代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长平之战历时仅有5个月,但过程极为惨烈。经此一役,赵国可以说是一败涂地,失去自己原有的强国宝座。而秦国虽然胜了,也是元气大伤。
秦昭襄王47年,秦赵两国在上党这个地方展开一场战役。一开始秦国连战连胜,占尽优势。见此状况,赵国换上老将廉颇。
廉颇改变战术采取固守的战略,利用地利和秦国打消耗战。廉颇的战术十分有效,秦国连年征战,消耗很大,兵线拉的太长稍有不慎便有满盘皆输的风险。
但秦国也不是好惹的,打不过可以想别的办法。于是秦国派了大量间谍,到处散播谣言,说廉颇的坏话。说廉颇拥兵自重,有谋逆的心思。听到传言,赵国君主很快就对廉颇起了疑心,阵前换将,让赵括接替廉颇的职责。
这个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,赵奢曾经打败秦军。赵国人便认为既然赵奢这么厉害他的儿子一定也非常厉害。何况这个赵括年纪轻轻就熟读兵法,一定能打败秦国的部队。
可惜理想是美好的,实际中需要考虑到的就很多。这个赵括只会死背兵法,嘴皮子的功夫很厉害,一到现实中只会被人耍着玩。
秦国也换了自家的将领,就是大名鼎鼎白起。白起深知赵括此人年轻气盛,急于求成。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,佯装败退,将白起的军队引到准备好的埋伏点。
就这样四十五万的赵国士兵缺水缺粮,没有支援。外面又是杀声震天的秦兵,他们已经看不到任何生路,投降似乎是唯一活下来的选择。但投降之后,还有更悲惨的结局等着他们。
秦国赢了,另一问题摆在秦将白起面前:这四十五万投降的赵国士兵该如何处置。四十五万不是个小数目,万一这些人突然生事,该如何处置?白起和其他秦国士兵连番征战,此刻正是疲惫不堪的时间,无法应对突然暴起赵国降军。
而且留着他们,伙食也是个大问题。这时候有人向白起建议不如放了这些士兵,也为秦国和白起博一个好名声。
白起冷笑,放了这些人,先不说他们会不会感激自己和秦国。自己如何向那些死在战场上的秦国士兵交待。秦国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度,在战场上杀敌是这些秦国士兵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,白起已经有了军功但他手下的士兵没有,那些死在战场的也没有。
于是白起做了一个在现代人眼中颇为冷酷的决定,事实上这个决定在当其他六国人眼中也很残忍。
他要将这些降兵全部坑杀,放回那些少年赵兵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回去报个信,彰显秦国的国威。白起心里很清楚,秦国要的不是占领几座城池,秦国要的是整个天下,要的是战国结束世间只留大秦一个国家。
为了这个目的,其他六国不能留。留一个好名声这种事根本不需要考虑,这些赵国降卒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,于是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开始了。
疑云重重的“万人坑”
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,这场千年前的血腥屠杀再次出现在大众眼前,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,千百年来,我们似乎误会这位“人屠”,当年的坑杀事件似乎另有隐情。
文字的古今异义,坑杀似乎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活埋。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?
随着工作进程的进一步发展,考古专家们发现这些尸骨的主人并不是死于活埋,多数是抛尸。考古人员整理出多具尸体,这些尸体要么是头首分离,要么是受到重击被砸死。可以推定这些人是先被各种方式致死然后抛尸在这个地方。
并且,如果真的被活埋,那尸体上面一定会覆盖土层,而这些土层经过两千年的自然沉积会越来越厚,不会这么轻易的被李家父子挖出来。
地质学家经过调查也发现,这里原本是一块天然谷地。当时秦军很可能将这里当作抛尸的地点,由于杀的人太多,秦军只在上面覆盖一层土就离开了。
而且不止这一处,考古学家还在附近发现另外几个尸骨坑。这些尸骨坑中的尸骨也是被抛尸的。除了这些尸骨外考古学家还在这些坑里发现一些陶盆、陶碗等生活用品。
但刀戈剑戟之类的兵器却十分少见。可见这些赵兵死前是被解去兵器。也可以推测出这些士兵确实是投降的,而且并未料到自己将会被杀死的结局。
这样大规模杀俘虏的事件少见,但联系其秦国的制度,这样的做法又变的合理起来。军功爵制度是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结果,这项制度确实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大幅度上升,还为秦国引来了大量人才。但是其恶行影响依然不可小觑。
秦国的军队为了可以在战场上立更多的功劳,疯狂杀敌。造就了许多像白起这样的杀人狂,秦国的部队在其他六国百姓的心中如同伤人的虎狼一般。这也间接导致六世余烈的功绩,不到二世就消失殆尽。实在可叹!
坑杀尚无定论,杀俘已成结局
1995年的这场考古发现虽然揭开当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俘虏的谜团,但也仅仅是改变了那些士兵的死亡方式罢了。他们不是被活埋,而是直接被杀,但这又能如何?不过是换了一种死亡的方式罢了,并不能改变白起杀俘的结论。
赵将空余千载恨,秦兵何意再传亡?居然词宇劳瞻拜,不信骷髅亦有王。
于达真曾在路过高平时见到这白骨皑皑的景象,发出感慨。面对这样的尸山,回忆起朝代更替。当年的景象必然时震撼人心的,但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,一切早已烟消云散。
总结
我们无法评断历史人物的是非对错,例如白起,他杀人无数,为求功而杀降。应该是十恶不赦的才对,但是在他的立场上,这样做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事。秦国的将领应该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做事,但在其他六国人民心中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历史上的谜团有很多,不仅是长平之战,史书上的语焉不详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,我们研究历史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查找真相,更多是为了以史为鉴,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。
参考资料:
中国知网——孙继民——《考古证实“坑杀”并非活埋》